【信用动态】信用赋能高效办成一件事地方实践
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明确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并从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高效办事明确了第一批13个重点事项及其责任部门。信用赋能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山东省、苏州市、杭州市、厦门市等地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与应用,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以及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等措施,有效推动政务服务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为各地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山东省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推行经营主体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充分释放信用数字化改革红利,实现证明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全省经营主体提供便利。截至2024年5月,山东省已出具专用信用报告20928份,代替了105.81万余份证明,为经营主体节约办事时间约317.43万小时,办理上市证明的时间从3个多月跑30多个部门缩减为掌上秒申秒办。
一是拓展代替领域,夯实数据基础。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改革覆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52个领域(详见附件),是目前全国代替领域最多的省份,基本实现行政执法领域全覆盖。建立数据常态化归集共享机制,为出具公共信用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截至2024年5月底,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73.1亿条;信用中国(山东)官网公示全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4205.3万条,公示全国信用“红黑名单”信息391.3万条。其中,各类行政处罚信息78.8万余条,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74.5万余条。
二是细分报告类型,提高服务质效。为满足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创新推出信用报告普通版、行政管理专版和上市专版三个专版,在最大程度满足个性化证明需求的同时,根据应用场景对三个专版的数据基础、是否展示违法违规记录详情等进行了精准划分。其中对于主要用于申请资金奖励、招标投标及商务活动等情形的普通版,将警告、通报批评等轻微处罚,已修复、已到期终止公示的行政处罚和已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不再作为违法违规记录,体现不罚轻罚、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增加经营主体活力,为已完成信用修复的经营主体回归正常经济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三是强化数字应用,实现便企助企。依托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按照“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原则,建立“一键”申请、“一纸”代替、“一秒”出具的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供信用报告服务。线上通过登录信用中国(山东)网站、“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进行下载、打印,线下通过部署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的信用查询机实现查询、打印,实现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网上办、随时办、实时办、免费办”,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二、苏州市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服务模式,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
苏州全力打造交通政务“信优服窗口”,推行交通运输审批“信用承诺”和“绿色通道”制度,对列入守信激励红名单或信用评价等级为最高的信用主体享受简化手续、容缺办理、并联审批等便利服务举措, 实现了近40项交通权力事项直接取消约52%的纸质材料收取。
一是落实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度。在道路普货运输经营、道路客运站经营等许可事项中实行告知承诺;对港口经营许可等延续采取信用承诺制办理;推出“不见面”“套餐式”《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证》两证审批联办服务,企业以承诺书形式承诺材料真实后即可减免原件审验和签字确认环节,并“无接触”拿到许可证件,办理时限由原先的7天压缩至当天,审验环节减少三分之一。
二是开辟政务服务绿色办理通道。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开辟“绿色办理”通道,采取提前预约、即到即办,免去企业排队等待叫号环节,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政务服务;通过材料容缺受理,提高船民和水运企业申请一次受理率;对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船员换证等许可事项放宽申请环节的审核要求,缺少非要件材料可先行受理办理,允许相对人通过邮寄等方式补正。
三是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覆盖。紧密围绕“优化审批服务、推广告知承诺”,对67项交通权力事项实施分类推进改革。其中,对59项行政权力事项优化审批服务,通过直接取消材料、推行“容缺受理”方式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减少纸质材料收取,为企业群众“降本增效”;对“道路客运站经营许可”等8项行政权力事项实施告知承诺。
三、杭州市强化信用信息共享,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
杭州市打通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通道,通过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全程网办,有效解决了“多头修复”“重复修复”问题,实现信用修复“零跑腿”,重塑企业良好信用形象。
一是上线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系统。依托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建立杭州特色企业信用服务版块,企业可通过信用修复一件事“专窗”就一条或多条失信记录向一个或多个失信行为认定单位申请信用修复,实现修复“一窗申请”。企业一次性填报信用修复相关数据项,系统自动生成不同信用平台所需的信用修复申请书、承诺书等材料及失信行为认定部门审批时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实现信息“一页申报”。依托杭州市企业信用联动监管平台,建构企业信用修复“一件事”全流程管理系统。信用修复受理、分发、审批、流转、审核、予以修复标注(或终止公示查询)等环节的全流程线上运行,实现审核“一网通办”。
二是梳理整合信用修复申请材料。通过系统去重、数据共享、自动采集等方式对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浙江等信用平台网站的信用修复申请材料进行梳理整合,将企业填报数据字段由34个大幅压减至4个,证明材料减少1项,有效精简了办事材料。对受理、审核、停止公示等办理流程和时限要求进行规范,不需要会商和现场核查的信用修复,办理时长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三是建立信用修复结果互认机制。杭州市发改部门牵头将信用修复材料推送给“信用中国”“信用浙江”,实现跨层级信用修复结果互认。在省市场监管局和省发改委的支持下,“信用浙江”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实现数据共享、修复结果互认,有效解决了跨部门系统的修复互认问题,即在发改信用平台完成修复,可实现公示系统的自动修复。探索建立第三方信用平台函告机制,企业在官方平台均完成修复后,若发现或经当事人提醒,在企查查、天眼查等第三方平台仍然在公示的,市市场监管局将会同市发改委统一函告给第三方平台。
四、厦门市创新“信用监管+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模式,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厦门市依托城市大脑底座,搭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通过融通部门信息,辅以信用监管,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实现信用良好或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免于申报、直享政策,不断激发和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截至2023年11月,累计上线政策338项,完成兑现298个,兑现金额29.59亿元,惠及12530家企业。
一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用”兑现。全面梳理现行有效政策,逐项明确政策依据、政策标准、享受主体、兑现方式等内容,并将符合“免申即享”条件的纳入清单。各区各部门整理政策的申报条件,提出数据共享申请,数据提供部门原则上不得拒绝;城市大脑与市信用平台实现对接,并融通各相关系统,打通底层数据。推动市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台与各区各部门政策兑现系统以及财政局产业资金扶持系统、税务局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红利。
二是融通信用信息,实现“快捷”兑现。以各部门数据为支撑,信用数据为辅,将流程由“申请、受理、审核、提交收款材料、核拨、拨付”精简为“数据比对、意愿确认、政策兑现”三个环节。以短信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待企业确认信息后自动比对信用情况,审核通过的企业便可等待资金到账。构建对接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资金按实际由国库或各区直接支付,确保高效直达。
三是强化信用约束,确保“合规”兑现。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管。实施政策资金兑现信用承诺,依法依规逐步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广到“免申即享”之中,运用大数据分析评判,实现企业信用与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无缝对接。加强政策兑现事后核查,定时定期开展政策实施后评估,确保政策“合规”兑现、落地见效。
“高效办成一件事”可借助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为政务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拓展信用报告应用,实现办事材料最简化。建议在企业申请上市、申报项目、行政审批、银行贷款等场景中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用“一纸”信用报告代替“一摞”无违法违规证明,切实解决企业证明开具难、多头开具等问题,以“无证明”服务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
二是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建议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鼓励信用主体主动作出信用承诺,明确承诺事项的具体内容、履行期限和违约责任等。对于守信践诺的信用主体给予一定的便利,如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等。
三是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实现办事成本最小化。建议以“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基础,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安全等失信行为多发的领域率先推进信用修复信息互认互通,实现“一处修复,全网通办”,切实解决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多头修复的困扰。
四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顺畅开展。建议根据社会主体信用状况,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准入门槛,对社会主体进行事前核查;同时对企业采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后的履诺践诺情况进行事后监管。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负面主体名单,将相关信息归集共享至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关政务服务平台,以完善社会主体信用画像。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主体给予更多的便利和优惠,如容缺受理、免审即享、优先办理等;对信用状况较差的主体则加强监管力度,对“高效办成一件事”负面主体名单中的主体不再适用“高效办成一件事”。
来源:国信高端智库